孩子有情绪时,不要轻易去问为什么!

彭琳 原创

2017-11-21 14:47

栏目:心理大脑

年龄: 6-12岁

孩子哭了,我们应该马上去安慰吗?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父母。我记得老人就和我说过:孩子哭时不要马上就去回应,让他哭会儿,再去,以后孩子就不会哭闹那么厉害,好带。一开始我听着觉得蛮有道理,可随着对孩子了解更深入发现,似乎并不是这样的。老人的这种说法中有诸多不妥:让孩子哭会儿再理会是什么原因呢?慢慢孩子就不会哭闹那么厉害,好带,似乎是个很好的理由,但孩子又为什么会在大人不理会后就不总是哭闹呢?

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:一个新生儿因为饿了开始哭闹,如果妈妈在90秒内做出回应,孩子就会在5秒内安静下来;如果妈妈在5分钟后再理会,那孩子则需要50秒才能停止哭泣。这样看来,如果妈妈回应的时间是以往的2倍,那么孩子哭泣的时间就需要会变成以往的10倍,也就是说,让孩子等待的时间越长,他在内心进行重构就会变得越困难。

为什么让孩子哭泣的时间越长,孩子就越难安抚呢?其实是因为婴儿太小,他没有能力调节自己的情绪,他只知道很难受,他根本不会自己安慰自己,长时间没有得到安抚,他会认为那个本该保护、呵护他的妈妈并没有这么做,于是会觉得妈妈让他不舒服。经常这样,这种不舒服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是危险的,就会对妈妈产生回避行为;另多数情况,这种不舒服孩子会理解为:他的情绪和痛苦是无用的,甚至是危险的,是让妈妈不理他的原因,他就会更依赖妈妈,反而失去了自己内在治愈的机会。

其实以上实验就可清晰解释一开始时,老人说法的两个问题:

1、让孩子哭会儿再理会是什么原因呢?我相信老人的本意是希望让带孩子这件事变得不那么麻烦,是个好的出发点,但由于老人的关注点不同,并不能理解这样做给孩子带来的问题。

2、慢慢孩子就不会哭闹那么厉害,好带,似乎是个很好的理由,但孩子又为什么会在大人不理会后就不总是哭闹呢?前面我们做过解释,孩子哭闹不那么厉害,并不是他理解了妈妈的用意,而是建立了一种认知:认为自己情绪表达、自己痛苦是无用的,所以之后就会更少哭闹。但这种认知对孩子来讲不是好事,没有能力处理情绪的他们很可能会产生自我防御机制—否定情绪、删除情绪、隔离、甚至将错误转移他人、反向形成。简单来讲就是,孩子人为自己表达痛苦没用时就会产生问题,这些问题很可能会跟踪其一生,甚至是他今后行为问题的源头。

因此,在小宝宝有情绪时,年纪越小我们越应该及时回应,这才是真正正确的做法。因为孩子年级小时,帮助他们大脑控制情绪的前额叶并没有发育完整,不能像成人一样考虑问题,这种无助的情况只能父母帮他们及时解决,才会帮助他们以积极的状态面对今后生活的困难。

另外,孩子有了情绪我们该怎么办?心理咨询多年的学习和经验,让我清晰的知道人们有情绪时,表达出来就会好很多。还记的刚开始学习这一行时,我曾认为:有情绪时,就应该把情绪说出来,这样就会好很多。可随着学习和经验的积累,我发现将情绪表达出来不是指将情绪说出来,更多时候,仅仅说出来并不能缓解情绪带来的难过。其实表达的方式有许多,对于不同性格、不同成长环境、不同习惯的人来说,各种表达带来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,例如一个平时从不喜欢用语言表达的人,在有情绪时你非让他说出来,那很可能适得其反,反而会加重他的焦虑情绪,对他来讲可以用平时他喜欢的方式表达。

因此,当孩子有情绪时,父母可以鼓励他表达出来,肯定是有益的,但却不要非得逼迫他们说出来,不要总问为什么,这样就是在逼迫孩子讲出来、甚至是马上解决问题。正确的做法就是帮助他们表达情绪就好。这才是我们常说对孩子共情最好的方式。

声明:本文由U12家庭教育网签约作者彭琳撰写,仅代表其个人观点。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


评论0

还可输入140个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