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事总说“不行”,如何对待自我不认同的孩子

豌豆麻麻 原创

2017-07-06 09:11

栏目:心理大脑

年龄:

点击播放按钮即可收听主播赵伟朗读音频

  

孩子明明会跳的舞非说不会跳,明明会背的诗歌非说不会背。这并不是孩子在偷懒,而是儿童的一种自卑心理在作怪。因为自卑,干脆什么都说“不行”,通过拒绝别人而避免嘲笑。

生活中、学校里,有很多孩子总喜欢说“我不懂”、“我不会”、“我不行”这类自我否定的话。

更有些孩子有问题不敢发问、被批评就沉默、做事没主见,这都是因为不够自信。

初中有个男同桌,老师点名他回答问题,他要么沉默,要么就回两个字:不会。但是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他作业本上的正确答案,他给我的答复是:我凭什么要告诉他啊,我自己晓得就行了。万一哪次回答错了,就要被全班同学嘲笑了。

其实,我这位同学成绩还是不错的,只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,再加上个头蛮小,总受到同学们的嘲讽。对老师的提问,他这样的表现不过是自身的自卑罢了。

那么,孩子的自卑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呢?

(1)父母给孩子贴标签

父母总认为孩子年纪小,这也不行那也不行。当孩子要求自己吃饭时,大人往往怕孩子弄脏衣而选择喂他:当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时,大人却为了赶时间而快速地给孩子穿上;当孩子和小伙伴为抢玩具发生争吵时,大人怕孩子不会解决问题而挺身而出……

这种不信任的行为,无疑给孩子贴了不良标签。久而久之,孩子自然丧失了信心。

(2)挫折打击所致

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如大人。当孩子做事失败后,除了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,内心也会对自己的能力、行为产生怀疑,继而产生不自信的心理。

(3)没有被及时肯定

孩子对于好坏、对错还没能准确的判断,如果这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评判,孩子就会认定是自己做错了或做得不够好,不然父母怎么不夸奖自己呢?

(4)父母过于溺爱

孩子缺乏自信心和父母包办一切有一定的关系。父母包办一切的后果就是,孩子没有更多的机会来锻炼自己的能力。久而久之,自然做事不如别的小朋友,信心的缺失也就由此产生了。

心理学家研究发现,3~7岁之间,孩子的性格特征基本定型。如果孩子此时产生了自卑心理,对他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。

只有10%左右孩子的自卑心理,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。因此,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自卑的倾向,就应该及时进行引导。

(1)寻找失败的原因

面对孩子的失败,父母要帮孩子寻找失败的原因,不可求全责备。正所谓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”,不查找出失败的原因孩子的不自信就会一直存在。

(2)培养孩子的自信心

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5-6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洗漱、洗自己的袜子。给孩子提供锻炼机会,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能力,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。

(3)激励效应

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,并经常赞赏、鼓励孩子。例如:“你的字写得很公正,看起来真舒服”“你会主动收拾自己的课本,很好耶”。时间长了,孩子的自信心也就慢慢上来了。

【U12家庭教育网】本文由U12家庭教育网签约作者豌豆麻麻撰写。\

评论0

还可输入140个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