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戒吼”你做到了吗?其实你被骗啦!

U12儿童心理 原创

2017-07-07 15:56

栏目:心理大脑

年龄: 6-12岁

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,流行起来了“戒吼”这个词,父母们相互一见面都会互相打招呼:“hi,你今天戒吼了吗?”怎么听怎么像广告词。其实,如果你只知道“戒吼”,却不知道该怎么科学的戒吼、戒吼后该做什么,那么这种“戒吼”其实是个慢性毒药。

有参加“戒吼”群或者“戒吼”活动的父母肯定有大半的人不同意我的观点,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会告诉我“戒吼”之后的种种好处,“戒吼”会给孩子带来的益处等等。可是,我在这里只想弱弱的问一句,“大家戒吼成功了吗?”其实不用统计都能知道,至少有四分之三的家长没有成功,剩下的四分之一里也多半是每天打卡,却不一定每天真的能做到戒吼。

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?为什么明明我们知道“戒吼”的种种好处却无法坚持下来?为什么“戒吼”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“每次都是吼完之后才想起来戒吼”?为什么明明对孩子吼完很愧疚,但是却发现下一次吼叫还是不期而遇,然后像个施了魔咒的死循环?然后还有一个关键,为了“戒吼”交的押金变成了打水漂的学费!

哈哈,如果你还没有参加类似的活动,恭喜你,听到我们本期节目,你不仅能少交学费,还能真正掌握“戒吼”的精髓。如果你参加过类似的活动,也恭喜你,听了我们节目,可以让你从“愧疚”牢笼中挣脱出来,重新更深入的理解“戒吼”含义。

好啦,下面步入正题。

首先,我们来说说“戒吼”是什么?

父母们肯定会说,戒吼不就是不对孩子吼叫,尽量温柔相待吗?从表象来看是这么回事儿,但其实又不是这么回事儿。“戒吼”的本质就是一种行为,甚至在我看来,它都不能算是一种“好行为”,应该是一种中性行为。为什么这么说,因为戒吼的实质是,需要父母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,通过较为温和的行为表现出来。总的来讲对孩子大人来说都是有益的,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。例如,在孩子遇到危险情况时,吼一嗓子制止或引导孩子的行为是最为有效的。

其次,我们来一同思考“戒吼”的真正用意。

为什么在“戒吼”成功后会有那么多好处呢?其关键不在“戒吼”,而在父母在为达到“戒吼”这个目标所做的努力。尝试过“戒吼”的父母一定知道,如果你不加思索的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去吼叫,多半会在其他情况发泄出来,有时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脾气就上来了,这样的抑制多半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,绝对等不到孩子有了惊天的变化你就败下阵来。只有尝试了各种方法,例如“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”、“识别自己愤怒的原因”等等,才能多坚持几天。所以,我觉得,“戒吼”的真实意图不在于其结果,而是在于父母在努力中所收获“技能”,所以这样想来,对于那些因戒吼失败而付学费的父母并不算吃亏。

接着,我们来识别适用“戒吼”的情况。

第一点是,我们说过,“戒吼”应该算是个中性行为,所以并不适用所有情况。这就好像医生对病人要对症下药一样。“戒吼”的适应症为,父母想要通过愤怒的方式让孩子达到自己期望,或是父母只是通过愤怒来发泄自己情绪的情况。这两点应该涵盖的生活中发火的绝大多数行为。我们先来说说“父母想要通过愤怒的方式让孩子达到自己期望”,说白了就是“我说啥你干啥”,这种父母的惯性思维结果是可怕的,要么培养出一个“唯命是从”的无思想“好孩子”,要么教唆出一个只为反抗而生的“逆子”,所以在这方面,戒吼是有效的。我们再来说说“父母只是通过愤怒来发泄自己情绪”,这种情况的发生,父母很多情况下是无法自知的,所以“戒吼”会让父母反省自己,在不伤害孩子的情况下得到自我成长。所以,先识别,再戒吼,给自己归个类,戒吼效果会倍增。

最后,我们来看看,“戒吼”之后我们该做什么?

很多人认为,戒吼就是好的,做好了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,实则不然。戒吼只是一个行为和结果,如果只是盲目的做了,不仅效果会大打折扣,有时还会起反作用。因此其关键在于,戒吼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。戒吼之后,父母最应该做的,第一就是对自己的情绪因果进行梳理,这是自我成长以及判断戒吼正确与否的关键方法;第二父母还应该,将自己的实际感受与孩子分享,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做,同时也给孩子树立管理情绪的好榜样。

声明:本文由入驻U12育儿家庭教育网的作者撰写,除U12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U12立场。

评论0

还可输入140个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