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童言无忌”的尴尬,家长怎么破?

颖子 原创

2017-05-18 14:46

栏目:心理大脑

年龄: 6-12岁

点击播放按钮即可收听主播颖子朗读音频

  ◆

文 | 汤妍

不少家长都会遇到过这样的尴尬:生活中小孩子说话口无遮拦,常常毫不留情地拆你的台,比如他会说妈妈穿这个一点不好看,或者你做的菜好难吃之类的,自己家的孩子忍忍也就算了,可是在外人面前,小孩子还是这样就尴尬了,比如当着别人的面说叔叔你脸上都是坑,或者阿姨你真胖,等等。这时候,大人常常站出来打圆场化解尴尬,说小孩子童言无忌,你别太在意。如果是三四岁的孩子,还说的过去,但如果孩子已经七八岁了,大人再用“童言无忌”当借口,不去教育孩子,对孩子的未来可能有很不好的影响。那家长应该怎么引导孩子什么该说,什么不该说呢?

颖子给家长朋友们提供了三个建议,那就是培养孩子的同理心、界限感和正能量。

首先,我们来说说最重要的,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。

所谓同理心就是把学会换位思考,理解对方的感受。有了同理心,孩子在说话之前,就会先想想这么说会有什么后果,如果说出来的话会伤害别人,他就不会说。那怎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?举个例子,小孩子第一次遇到乞讨的人,大多会问,为什么他穿的破破烂烂的,还来我家要吃的?这时候,家长要先告诉孩子,等一会儿给他解释。然后,家长再耐心对孩子说:“这些乞讨的人,生活上比较困难,没办法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,也没办法吃上可口的饭菜,为了活下去只能向别人寻求帮助,如果我们在大家面前说他们,他们会更难过。所以,我们最好不要去说,尽量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。你想啊,你上次踢足球弄得满身泥的时候,也不喜欢别人指着你说,对不对?”如果你只是解释说明,孩子不容易理解,所以我们要多用孩子经历过的事情引导他换位思考。就像上面乞丐的例子,大多数孩子是体会不到乞丐的难处的,换位思考不容易,你用他满身泥被人嘲笑的经历引导,他就容易理解了。

第二,是培养孩子的“界限感”,教会孩子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。

“界限感”有两个层次,初级层次是保护自我,高级层次是尊重不同。遇到陌生人的时候,保护自我很重要,有的孩子见到陌生人什么都喜欢说,什么名字、学校、住址都告诉别人,这时候“童言无忌”就很危险。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3到5岁的孩子身上,家长怕孩子走丢的时候找不到家,让孩子背家长的电话和家庭地址,这种安全意识很好,但如果信息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去了,就会有危险。

界限感的另一个层次是尊重不同。有界限感的人不会随便评论别人,也不会强迫别人和自己一致。有的孩子很受欢迎,就是因为他有清晰的界限感,很少提出超过界限的要求。但这种界限感是很难培养的,因为很多家长都没有这种界限感。如果家长每天在家里说东家长西家短,对别人品头论足,怎么阻止孩子有样学样呢?所以要解决这种童言无忌,首先家长要有界限感,不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别人,这样才能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
第三,是培养孩子的正能量。

家长要多用正向的语言和孩子交流,尽量不用负面的评判型的语言。比如,看到一个满身脏兮兮的小朋友,家长可以跟孩子说:“这个小朋友需要好好洗个澡啦”,而不是说“这孩子怎么这么邋遢,你可别跟他一起玩啊”前一句话可以激起孩子的同情心,而后一句话却带着负面的评价。你的负面评价说多了,孩子也跟着你学,习惯从负面角度解读别人的行为,所以,家长在说话的时候,尽量多描述,少评判。

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,交谈都要以尊重和善意为前提。家长要避免在孩子面前随意评论,即使不在孩子面前也不要轻易地说长道短。

声明:本文由入驻U12育儿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U12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U12立场。

评论0

还可输入140个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