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?更惨的是“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”

叶佳妈妈 原创

2017-05-15 16:28

栏目:听和读

年龄:

点击播放按钮即可收听主播朗读音频

◆ ◆ ◆

文 | 叶佳妈妈

李绅(772年—846年),唐代宰相、诗人!

虽然他出生于官宦世家,但六岁时失去父亲,母亲只能带着他到江苏定居,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。孤儿寡母的生活肯定不容易,盘中之餐是清汤寡水,难见油腥。

青少年时,李绅一直生活在底层,耳闻目睹农民的劳作辛苦,从小就懂得了劳动的艰辛,知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,所以后来才能写下妇孺皆知、流传千古的《悯农》诗。

二十七岁,李绅考中进士,皇帝见他学识渊博,才学出众,招官翰林学士。

某年夏天,李绅回故乡探亲访友,恰遇同榜进士李逢吉,两位文朋诗友久别重逢,自然携手同游,一起登上城东观稼台。两人遥望远方,心潮起伏。李逢吉吟了一首诗,意思是,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。

而李绅,看到的却是田野里的干活的农夫,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,吟出了“锄禾日当午”的诗。李逢吉听了,连声说好,说这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!可李绅却仰天长叹了一口气,又吟出了第二首悯农: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!李逢吉一听,这是揭朝廷的短啊,于是心里有了主意。

他表面上对李绅很好,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,再高升一级官职,于是就请李绅把刚才吟的诗记录下来,李绅沉吟一下说“不如另写一首相赠”,于是,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诗,李逢吉看了,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,比上两首更为具体。

第二天,李逢吉便辞别李绅,进京了。回到朝中,立即向皇上进谗说,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。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,李绅说:“这是回乡后,看到民生疾苦,即情写下的!”武宗明白了,谢了李绅提醒,升了他的官,李绅不知道是李逢吉在背后搞事,还登门致谢呢,而李逢吉呢,偷鸡不着蚀把米,没有掰倒李绅,反而被降了官。

好了,现在咱们来看这两首《悯农》诗,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!

第一首 

chú hé rì dāng wǔ ,hàndī hé xià tǔ 。

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

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,lì lì jiē xīn kǔ ?

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?

译文:

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,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。

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,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? 

第二首 

chūn zhǒng yī lì sù ,qiū shōu wàn kē zǐ 。

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

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,nóng fū yóu è sǐ 。

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

译文:

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,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。

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,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。

赏析:

第一首,诗主要是写劳动的艰辛,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。诗人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,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,汗水一滴滴的滴下来,特定的场景下,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。有了这个滴汗的具体描写,接下来诗人再感叹“粒粒皆辛苦”就不再空洞说教了。

第二首,用一粒粟和万颗子的对比,写出了农民的种和收,第三句用递进的写法展现了四海之内,荒地变良田,农民辛苦了一年,收获应该很大吧,结果转折间引出了下文,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,而他们却惨遭饿死,这是为什么呢?诗人把答案放在幕后,让大家去思索,其实答案也很清晰!虽然全国各地的农民都在耕种,但他们却因为粮食被佞官夺去而饿死。


PS: 据史书记载,李绅在登上仕途后“渐次豪奢”,他喜欢吃鸡舌,每餐一盘。一盘就需要活鸡三百多只,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,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。此时李绅已经没有了“盘中餐”、“粒粒皆辛苦”的简朴与珍惜,反而成了“吃农”、“啃农”的饕餮之徒。

声明:本文由入驻U12育儿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U12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U12立场。


评论0

还可输入140个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