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书单满天飞的今天,你是怎样为娃选书的?

U12儿童阅读 发布

2016-10-31 10:07

栏目:听和读

年龄: 6-12岁

儿童阅读,需要不需要开列书单?这个问题,历来争论已久。

鲁迅先生曾因不肯为青年开书单和对“外国书”的推崇,受到过不少批评。

1925年,《京报副刊》进行了关于“青年爱读书”和“青年必读书”的征文,前者请青年回答自己爱读哪十部书,后者则请各界名流为青年推荐十部必读书籍。

当时《京报副刊》的编辑正是鲁迅的学生孙伏园。在大批名人纷纷回信,而且已经超过约定截稿日期的情况下,鲁迅交了白卷。

他在回答中很直白地说:“从来没有留心过,所以现在说不出。”然而,借此机会,鲁迅却又“略说自己的经验,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”,然后提出了“要少,或者竟不看中国书,多看外国书”的观点。虽说不愿意开,到底,鲁迅还是开了书单。不少文化名流,也都为青少年开过书单,如曾国藩、梁启超、胡适等。

也有人旗帜鲜明地反对开书单。其主要理由是阅读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,教师尤其不适宜给自己不熟悉的学生开书单。

有时,即便是熟悉的人,开的书单,也不一定会读。曾有记者在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随机询问了69名学生,其中49人表示,没有读过本校校长推荐的书目。

书单,开,还是不开?这确实是个问题。对这个问题,我的态度是“成人视野、儿童立场”。

著名经济学教授汪丁丁先生在《忙碌时代的阅读人生》讲座中提到:

“读书有三种姿态:

第一,跟着潮流读排行榜上的书——这是最无效的阅读,把宝贵的阅读时间,花在速朽的书籍上,这无异于浪费生命;

第二,参考权威、大师的推荐书目,读经过了实践检验的经典之作,这是最为有效的阅读姿态;

第三,超越权威,采用怀疑一切解构一切的读书态度,这种读书,真正成大气候的很少。”

在汪教授看来,第二种读书是最为有效的。于我个人而言,很多时候的阅读,照着他人推荐,按图索骥,能比较快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。

这些推荐书目,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。当然,这也要一分为二地看。

有些时候,权威、大师推荐的书目,我们不一定读得进去,它还没有进入我们的生命,读起来就一点感觉也没有。

这个时候,就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。

读当下能够引起共鸣的书,读能够进入生命的书,让读书这件事变得好玩,而不是痛苦,这是很多人阅读的一条基本经验。

成人阅读不喜欢读的书,会本能地抵触,儿童更不用说了。因此,选书的时候,“儿童立场”就非常必要了。

要广泛要调查儿童喜欢什么口味的书,甚至可以将往届学生最喜欢的书,传承给下一届学生。

话说回来,从儿童的兴趣出发,并不意味着放弃成人的引导。

叔本华在《论阅读和书籍》中说:“坏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,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。”

“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,因为生命是短暂的,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。”“没有什么比阅读古老的经典作品更使我们神清气爽。”

是的,由于阅历和辨别力所限,有些孩子是缺乏鉴赏力的,他们往往只凭兴趣去阅读,不少低俗的作品,他们也会读得津津有味——并不是所有的津津有味都是好事——比如电子游戏。

读一两本品质不好的书,也许对儿童的成长影响不大,但是,一旦我们任由儿童长期阅读低俗的作品,儿童的精神,就可能缺钙。

我想,成人的作用,就是引导他们远离“坏书”,爱上经典。因此,如何从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研究入手,在尊重他们的阅读口味的前提下,因势利导,把真正适合孩子们阅读,且真正能引起孩子们当下共鸣的好书,更多的介绍给孩子们,就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。

在实际操作中,我们既要参照专家的推荐书目,又要顾及儿童的阅读口味,吸纳儿童自主阅读中发现的好书,不断充实、调整,形成一个专家推荐书目、学生个性化兴趣和个人私藏书目相结合的阅读生态。

所以,不用盲目迷信书单,而是看清楚书单的出处,推荐人,推荐机构,然后结合孩子的特点综合选书。

来源:米爸观点

评论0

还可输入140个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