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自强:绘本是儿童和成人共同的财富,孩子用身体阅读感知成长

U12儿童阅读 发布

2016-10-24 14:50

栏目:听和读

绘本已经成为了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时的必备图书。但你真的了解什么是绘本吗?其实时至今日,人们对它有很多误解。小小的一本书里面都蕴含着更广阔世界,你知道吗?下面著名儿童文学朱自强为家长解读绘本里的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。

绘本是什么?对绘本的误解有几何?

第一种,我自己经常能听到额,比如把绘本和有插图的书发生混淆。绘本有着自己的文字语言和绘画语言,这两者之间能不能形成互动?形成融合,取长补短?还是画画很多,文字很多,文字叙述内容用画也把它画了出来,画出来的内容用文字也表现出来。这种误解最多,把这样的书看成绘本。

说到这里读者可能会困惑,那多格漫画算是这种吗?“多格漫画”还不是属于这种“插图书”。绘本里面也有像漫画一样分格的,比如说《雪人》或者《鼹鼠的故事》,但它们也是典型的绘本。关键不在于格子的形式,而在于文图结合的关系、相互生成关系上,相互之间有没有生成性,有没有取长补短,获得无所不能的艺术力量。

对绘本另一个比较常见的误解,是把绘本当做识字的工具。通过绘本让我的孩子能认识更多的字,通过读绘本让我孩子学习得到更多的知识。这被我叫做“功利主义的阅读观、阅读心态”。希望实用、功利、立竿见影……其实绘本不是帮助你认字的,绘本是帮助你提高阅读能力的。认了字不一定有阅读能力,但是绘本的功能是帮助你获得阅读能力和提升阅读能力的一种书,认字只是它的副产品。通过绘本认识的字,和你一般从卡片上认的字或者照着不好绘本认的字不一样。在阅读中真正对那些字词、意义,特别在具体语境中使用的方法得到了认知,也就是他获得这种阅读的能力。家长们要改变这种心态。

此外,我觉得儿童阅读有一个特点,不要说急功近利、立竿见影,不像今天感冒发烧吃两片药就能好。凡是好东西,都是潜移默化,都是慢慢的发生,然后日后再滋长,绘本的阅读就是如此。你看不出来立竿见影,更多有价值的东西,是在后面它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酵、逐渐生成,最后才显示出来的。也就是说,我们要纠正功利主义阅读的观念。

好绘本,为什么好?

一 绘本独特的艺术形式

绘本为什么这么好?简单说来,我自己索解它的秘密,我想从这样几个方面:一是绘本作为一种媒介,有它自己的特点。我们现在一般都知道,绘本是文字语言媒介和绘画媒介,两种媒介相结合的一种艺术样式或一种书籍。这样的话,文字语言和绘画语言作为两种不同的媒介,他们在表情达意的时候,各具什么样的功能,以及有怎样的长处和短处?从这个角度思考,我研究发现,文字语言它的长处恰恰是绘画媒介的短处,文字语言这种媒介的短处恰恰是绘画媒介的长处。而它们在一起,要相互融合、生成,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?——取长补短。这两种媒介如果再取长补短,就没有短处了,就无所不能了。这种表现方式是漫画、小人书、影视作品、动画片都没有的。所以,绘本为什么这么好?这是一个最大的奥秘,绘本后面的其他的一些特质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。这是很重要的一点,由媒介它的表情达意传达功能的角度来去研究、探讨,你会发现由于它们的互补、取长补短,绘本变成了表现对我们这个世界、对我们的生活、对人的内心与心灵进行表现的几乎无所不能的艺术样式。

二 是它独特的书籍形式。

从书籍制作角度讲,绘本与文字书不一样,文字书可以做得很厚,绘本通常情况下32页,绝大多数对开的跨页都是16个,跨页意味着什么呢?左页和右页可以用一张图来画,图会占的页面很大,每一页都要占这么大。而这带来了什么?可以通过翻页营造戏剧性的变化,有插图的书做不到这一点。

有插画的书,一幅画和另一幅画离得很远,你翻页也不能形成任何戏剧性的变化。现在比如说《幸运的内德》,你翻一页就有一个戏剧性的变化,翻一页就有一个变化,给孩子的阅读不断带来惊奇,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阅读。

作为一本薄薄的书,一般来说16个跨页,总共32页。32页对于一本书来说,是很小的容器。这个小,初看起来是一个缺点。实际上在绘本的创作这种艺术的实践中,它却变成很大的优点。

什么优点?薄薄的一本书,你要立得住,你就要有内涵,有内涵就要意味隽永。这就使绘本变成了以少胜多的艺术。有的时候,反而因为它的“小”,反而蕴藏了金子般的语言、钻石般的浓缩价值。很多绘本就是这样的,这也是绘本的独特形式给它带来的特殊魅力。

三是互动性,绘本是互动性最强的一种书。

它会和读者之间来互动,为什么?我们读文字的时候,我们读到的是一个故事。而你读绘本时,松居直说过:“文字说话,图画也说话。”也就是说,绘本里面其实有三个故事,一是文字讲的故事,二是绘画讲的故事,这两个故事最后在读者那里会建构出第三个故事来。它们两个互动之后,会生成新的信息,而第三个故事在哪里?不在绘本书里,而是在读者的头脑中,会建构出第三个故事来,所以是与读者有很强的互动性。这样的阅读,当然充满了乐趣。

孩子用身体去阅读绘本

我们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,孩子比我们更接触人性的本真,你刚才说到的。比如说从阅读绘本角度来讲,它比我们接近本性靠得近是什么?孩子的阅读是身体的阅读,也是心灵的阅读、头脑的阅读。但是和我们成人相比更是身体的阅读,我们成人读绘本就不像儿童那样运用身体去阅读。

这样一说,比较抽象,我举个例子。我刚才说了,绘本是两种媒介组成,一种是文字语言,一种是绘画语言。文字语言是干什么?用来眼睛看的。绘画呢?也要用眼睛看。绘本表面看起来,用眼睛看文字、看图画,都是溯之视觉的,表面看起来是视觉的艺术。但是实际上,绘本在本质上是视听觉的艺术。

怎么是视听觉的艺术呢?因为绘本阅读的过程中,如果我们遵照松居直的主张,“绘本不是让小孩子自己看的书,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”。如果我们这样来做,大人读绘本给孩子听的话,这个时候就发生了一个奇妙的变化,媒介发生转化,原来的文字语言这种视觉的媒介,变成了耳朵来听,变成了听觉的媒介。此时,就把眼睛解放出来。眼睛解放出来干什么?看画。这个时候绘本就变成了视听觉的艺术,孩子就会调动自己的两种身体的官能来阅读绘本,这比用眼睛视觉这一种官能看的时候,性质就完全不一样。

当绘本变成视听觉艺术的时候,绘本阅读的魔法就发生了。发生了什么?小时候耳朵听着阅读的有声语言的时候,他的眼睛同时在看着画,耳朵听来的文字声音的语言信息促使画活动起来了,那个画就变成了动的东西。这个时候绘本的阅读出现了非常丰富的世界,如果不是视听觉的,我们大人看绘本和孩子看绘本截然不同。我们大人,你读了语言、文字,你就不能看画,你看画,就不能读语言文字,你眼睛不能同时做这两件事,你不能像孩子那样,一下子把绘本的世界整合为一个同一的世界,这是孩子读绘本和大人读绘本的最本质的差异。而这个差异带来了完全不同的阅读质量。

绘本里的“诗与远方”

绘本最核心、最主体的读者其实是幼儿。我们都知道幼儿的经验世界,特别是和我们成人比,是有局限的。经验世界虽然有限,但是他的想象世界却很丰富。幼儿成长阶段,怎么给他提供想象的世界来加深他对生活、对生命的体验,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
而这个想象的世界,虽然他的身体、生活也会帮助他,给他提供想象的世界。比如他到大自然中去,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大自然是儿童的思想的发源地”,他在大自然中想象世界会得到发展。但是在阅读中,绘本会给他提供非常博大的想象世界,这个想象世界会超越他的生活的经验的不足,引导他的心智世界向前发展。

绘本里的价值观

绘本的这个功能,与我们一般家长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完全不一样。因为幼儿世界世界非常独特、隐秘,有时心理学,特别是深层心理学,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儿童心理世界的一些东西。但是儿童的成长怎么能够实现超越式的成长?

比如用皮亚杰的心理学观点来说,4岁以下的儿童基本处于自我中心的心理阶段。所谓自我中心,是什么事情,孩子只站在他自己的立场上,而不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考虑这个问题,我们叫做“同理心”或者“同情”比较困难。

你对一个4岁的孩子,你要求他有好东西要给别人,他会觉得很不公平。这个阶段,要充分满足“特自私”的心理。在4岁以前,他充分得到满足了,他知道原来好东西都给了我,都应该给我,所以当他再长大一些再对待4岁以下小孩子的时候,他就知道,我也要满足他,因为被满足是多快乐一件事情。因为当年我就是被别人照顾的,我感到很快乐。

所以儿童文学里面,就有这种巧妙的方法。

在《彼得的椅子》里就是这样,讲的是最近大家都关注的一个二胎的话题。彼得4岁时,小妹妹出生了,这时发生了什么?妈妈都围着婴儿转,不理我了。咦?我的东西,我的小床,我的摇篮,之前都是天蓝色的,现在怎么都漆成粉红色的了?彼得不高兴了,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自己了?然后彼得离家出走了。彼得离家出走时心想,我带上什么东西呢?对,还有自己的小椅子是蓝色的,还没漆成粉红色。所以,椅子还是我的,要带走,然后小的时候照片也带走。为什么带走小时候的照片?离家出走嘛,你们就爱小妹妹,不爱我了!那我要惩罚你们,我离家出走!我要把我小时候的照片都带走,将来你们想我的时候,我让你们连照片都看不着!这是小孩的心理。结果出来之后,他离家出走的地方,就是他们家的院子里。然后,他想休息一下吧,坐在小椅子上坐一会儿吧,他往下一坐,问题来了。他发现自己坐不下去了那个小椅子了,他一下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,我不需要这个东西了。我长大了,我成长了,这个东西怎么办?给小妹妹用吧。所以吃饭的时候,他坐的是大人的椅子,然后他跟爸爸说:“爸爸,小椅子也漆成粉红色的给小妹妹用吧?”

你看他的成长,儿童文学就是会触摸到幼儿心理最深处,然后用巧妙的故事来帮助他面对自己的情感世界,就像照镜子一样。我相信一个4岁的幼儿,如果他有小妹妹出生,给他读这个故事,他马上就会有同理心,会像照镜子一样,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。这不就是儿童文学的智慧吗?它就给孩子成长中带来一个一个这样的帮助,帮助他们认识世界,认识生活,帮助他们培养更端正、更有智慧的价值观。

绘本是儿童与成人共同的“恩物”

绘本首先是给孩子的书籍,给孩子的书籍,我个人认为就要以孩子为本。我的儿童文学观就是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。我们成年人的,我们的审美的情趣和孩子是不一样的。比如说孩子一颗棒棒糖就是美味,大人就是要山珍海味、满汉全席才觉得是美味。在审美方面也是同样,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标准代替孩子的标准。

我们在创作的时候,表现的要和孩子的价值观发生契合,否则你写的东西和孩子就有隔膜。

比如《会说话的手》,这里面表现都是幼儿生活的点点滴滴,表现的是幼儿的生活。表现的方式,是用《会说话的手》这种身体的语言来表述的,为什么用这种语言呢?因为幼儿在他的身心世界有“身心一元性”的特征,我们成人身体和心灵已经开始分化了,但是对孩子来说,身体和心灵是结合在一起的。你用身体的语言,最容易感知变成心灵的感受。所以爸爸一竖大拇指,给他带来一下子情感的激励,细节上,比如说我帮爸爸喜欢的球队加油,爸爸一高兴把我的手拍疼了,完全是幼儿的感觉。

如果站在大人感觉立场写,就不会写手被爸爸拍疼了,小孩的手那么嫩,爸爸在看自己喜欢的足球队比赛,一下子进球了,那种开心高兴,一击掌庆贺,一下子把我的手拍疼了,这就是幼儿的感觉。还有,奶奶从乡下来,给他带来一只小狗,这是潜在的一个线索,写到最后的时候,变成了一个明确的线索出来了,变成了明线,这个东西也是幼儿的感受,跟奶奶关系那么好,帮奶奶找到老花镜。奶奶又给我带来小狗,奶奶要回乡下,火车开动了,“奶奶,再见!”挥手,身体的语言,手的语言。

接下来,如果不以幼儿为本,你可能写到这儿就结束了。如果以幼儿为本位,就不会到这儿结束。为什么?奶奶走了,想奶奶呀,可是奶奶走了,小狗还留在我身边呀,对吧?而且小孩子和小动物天然就是朋友,自然奶奶走了,回到家里,这就是奶奶送我的小狗,他叫“虎头”,虎头也会用手说话,它说的是什么呀?翻到最后一页,抱抱我!这就是小孩子对一个小狗的情感的那种理解和同情,他要对小狗给予关爱,同时小狗也是连接他对思念的奶奶情感的媒介。

这个地方,你说是幼儿的吗?是以幼儿为本位才会这样来写,但又是表达的我个人情感,又涉及到你刚才说的问题。绘本对于成人又有什么意义?我创作幼儿绘本,我仅仅是给幼儿了吗?绘本首先是给我自己的,它表达我对儿童成长我的教育哲学的观念。同时,结尾抱抱我,也是表达我个人的情感愿望、情感生活。那个5岁的小男孩就是现在的我,59岁、60岁的我。那个小狗就是我们家养的一只小流浪猫,当时到我们家来三个月,叫“可乐伊”,其实表现的我个人生活中和那只小猫之间的情感。所以绘本既是孩子的,也是成人的。我有一个观点,儿童文学包括绘本,他的读者有下限没有上限,年龄是没有上限的,90岁的人也可以读它。

成人通过绘本,和孩子之间建立了一种情感的交流,在做情感和思想、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馈赠。像周作人当年写,他的小侄子,3岁的小波波,在那里拖煤球,哎哟!那个小胳膊拖煤球,累得满头是汗,就一直做这个工作。而他在这里看到了创造的愉悦,然后他说,这不就是一种艺术的工作吗?把一个普通的游戏当做一种艺术的创造,周作人说,我们成年人,因为走过了童年,已经难以有这样的心境了。但是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学孩子那样的玩,那样的创造,是我们大人要做的事情。在我看来,周作人是主张儿童本位的,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是中国的倡导者,我们这些人只不过是他的继承者。他的这种观念,我觉得在今天当代的儿童文学,当代的绘本中,更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点,所以绘本是儿童和成人共同的财富、共同的恩物。

来源:天鹅阅读

评论0

还可输入140个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