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三本绘本,让 焦虑妈妈学会与磨蹭孩子相处

孟母教育 发布

2016-03-02 09:11

栏目:听和读

年龄: 6-12岁

没有一个孩子不爱听故事

尤其是听父母讲故事

当父母读懂了绘本的教养内涵

也就读懂了自己,读懂了孩子

亲子之间的联结就会越来越紧密

教养孩子也会变得游刃有余

前不久,我到上海参加了全国绘本课程实战工作坊。听了王海虎、杨逸、王海伦、陈莹、许阿卿、米奇爸爸等6位老师关于绘本美育、绘本亲子教养、绘本教学设计、读书会和微信公众号运营的课程,收获良多。

其中杨逸老师在谈到从绘本中挖掘亲子教育资源的时候,举了一个例子,让我深深感到绘本在联结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作用。

焦虑的妈妈和磨蹭的孩子

一位妈妈焦虑地向杨逸老师求教:“我的孩子每天上学都磨磨蹭蹭,等送他到幼儿园门口,我要立即把他交到老师手里,快速转身,夺路而逃,才能赶到公司上班。老师,能不能给我推荐一些绘本,改变孩子这种磨蹭的习惯啊?”

杨逸老师挑选了一本很温馨的绘本——《忘了说我爱你》,给这位妈妈。

故事简介:小熊比利在上学时总是拖拖拉拉,一会给宠物小兔子喂饭,一会给小兔子穿衣服,一会又把午餐盒摔到了地上……妈妈一直很担心迟到,不断地催促比利快点。

送比利到学校之后,便匆匆忙忙地走了,还带走了小熊的安抚物——宠物小兔子。正当比利难过的时候,妈妈回来了,妈妈拥抱了比利,说:“宝贝,对不起,我忘了把小兔子给你,还有……忘了说我爱你。”

第二天,这位妈妈告诉杨逸老师:“原来我家里有这本书,是孩子刚要入学时读的,为了缓解他的分离焦虑,可是当时我读了之后没什么感觉。但是昨天我给孩子读这本书的时候,哭得稀里哗啦的。”

杨逸老师问我们:“同一本书,为什么前后读会有这么大的差别?你们觉得,这位妈妈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什么?”

有人说:“这位妈妈在第一次读这本书时,还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,因此没有感触。”

有人说:“我觉得这位妈妈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安慰,原来所有的孩子都是磨蹭的,我的孩子不是特例。”

有人说:“这位妈妈明白了原来问题出在自己的身上,夺路而逃的做法不可取,应该像书里的妈妈一样,在离开孩子之前,给孩子一个拥抱,说声我爱你。”

这些学员的观点都有独到之处,但是当听到杨逸老师说起这位妈妈的回答时,我更为触动。

原来她是这样说的:“我以前读的时候,都是只看文字,边读还边教育孩子:千万不要像小熊这样磨蹭哦,不然就会迟到了。但是这次我边读文字,边看图画,才被深深地触动了,特别是看到妈妈走了之后,小熊在幼儿园里的那种落寞的表情,我就想到了自己的孩子,原来在我离开之后他是这样的,我就禁不住流泪了。”

好的绘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?

这个案例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:好的绘本有直指人心的力量!

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,让我们看到了平时不能看到的东西。

首先,通过读文字,这位妈妈在绘本中看到了自己,看到了孩子磨蹭的背后,是自己的急躁、唠叨和催促,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是自己的问题,急需改变的不是孩子,而是自己。

我想,这才是杨逸老师给这位妈妈推荐这本绘本的本意。

绘本里,比利的妈妈从一开始就在催促,用叫、喊、命令的口吻跟比利说话。在去幼儿园路上,妈妈着急的情绪一路升级。其中有一幅画面中,下着雨,妈妈居然一个人撑伞走,让只穿着大概是防雨外套的比利在淋雨,可见妈妈是有多着急。

妈妈越着急,反衬了孩子越磨蹭。到底是孩子真的磨蹭,还是妈妈太着急了呢?这是值得每个家长思考的问题。

第二,通过读图画,这位妈妈看见(理解)了孩子。

著名绘本大师约翰.柏林罕说:文字只能告诉你一个故事,图画才能真正勾勒出书的真情。正是在读图的过程中,这位妈妈看见了平时不能看到的东西,比如孩子在磨蹭中的可爱和幻想,孩子在幼儿园与妈妈分离之后的难过和失落……

看见,是沟通的开始。也许这一次的共读绘本并不能马上改变孩子磨蹭的状态,但是毫无疑问的是,这位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肯定发生变化了。

因为妈妈看懂了孩子,她不会再认为孩子的磨蹭不可饶恕,不会在幼儿园门口夺路而逃了,她甚至也会给孩子拥抱并说声我爱你。

而孩子呢,肯定也能在妈妈读书时的哭泣中感受到妈妈的理解和爱。

也许孩子还是会磨蹭,但是妈妈学会了理解,学会了等待,学会了沟通,孩子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。就这样,亲子之间良好的关系建立起来了。

所以说,绘本是联结亲子关系最好的纽带,是开启良好亲子教养模式的钥匙。

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阅读?

为何这位妈妈两次读绘本的感受有这么大的差别?

除了阅读的时机以外,我觉得,阅读方法也是原因之一。

注意这位妈妈对两次阅读过程的描述,我们可以看到,她在第一次阅读过程中犯的两个错误:

一是把绘本当作教育孩子的工具。

这是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错误。我身边很多朋友也经常向我求助:“我的孩子不爱吃饭,我的孩子不爱跟人交流,我的孩子非常叛逆,我的孩子非常急躁……有没有什么绘本推荐?”好像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,好像绘本是万能的,读了绘本就能立即解决孩子的问题。

绘本中确实蕴含了很多的深意,能让我们间接获取很多的知识和道理。但是绘本的作用绝不是拿来当教科书(很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是这样被抹杀了),企图用绘本来解决孩子的问题更是不切实际的想法。

绘本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享受和快乐,是情绪的共鸣和释放。

亲子阅读的过程不能成为教育孩子的过程。

绘本中蕴含的道理,会通过文字、图画和图文结合的故事深入到孩子的内心,在孩子的心中悄悄埋藏下种子,等待合适的时机种子就会生根发芽。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。

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,也是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。

就像松居直先生说的:“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王国去旅行,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。”“我从来不给孩子讲道理,我想说的话,都在我给他们读书的时候说过了。”

所以,杨逸老师一再强调:“忍住,千万不要试图教孩子读绘本!”

父母们,一旦你们拿起绘本来教育孩子,就失去了亲子阅读的意义和乐趣!

其实绘本对于大人来说,才是最好的育儿教科书。

杨逸老师通过绘本大师李欧·李奥尼的经典绘本——《小蓝和小黄》,阐述了这个观点。

故事简介:小蓝溜出门找好朋友小黄玩,他们抱在了一起,结果变成了小“绿”。爸爸妈妈都认不出他们了。小“绿”很伤心,流下了蓝色和黄色的眼泪,蓝眼泪集拢到一起变成了小蓝,黄眼泪集拢到一起变成了小黄。

小蓝和小黄先回到小蓝的家,小蓝的爸爸妈妈高兴地拥抱小蓝,又拥抱了小黄,结果变成了绿色。直到这时,爸爸妈妈才总算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。于是,他们一起去小黄家报告这个好消息,两家的父母高兴地拥抱在一起,也变成了“绿”。

这可不是一本简单的色彩认知书,其中还蕴含了亲情友情、语言表达、情绪表达、想象世界、艺术创意、自我认知、哲学启蒙等多重含义。

通过阅读这本书,大人可以懂得:

——理解孩子的涂鸦

——走进孩子的想象世界

——理解孩子的情感和情绪

——理解孩子认识自己、认识他人的方式

——学习如何与孩子游戏

——找回久远的童心

二是读绘本时只看文字,忽略了图画的重要性。

这位妈妈在刚开始读《忘了说我爱你》这本书时,只顾着读文字,丝毫没注意到画面中传达的人物情绪,而当她再次读这本书时,终于注意到了图画,看到了孩子在她离开之后的失落,所以她才会痛哭流涕。

我刚开始接触绘本的好长一段时间里,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,只看文字而忽略图画。后来,在孩子要求反复阅读的过程中,我开始注意到绘本的图画,我才发现绘本图画中的线条、颜色、布局、留白等等原来都在传达不同的情绪和意境。

凯迪克银奖作品《菲菲生气了》就是用线条、颜色表达情绪的经典之作。菲菲生气时身上的线条都是红色的,连树林都是红色的。后来,随着她怒气渐渐消散,画面颜色逐渐演变成橙色、深紫红色、深蓝色,到菲菲坐在大橡树的树干上面对平静的湖水时,整个画面已经是蓝、白、绿的清凉色调。最后,菲菲安静地回到家里时,画面又转为温暖的橙色。

松居直先生说,绘本中其实包含了三个故事,一个是文字叙述的故事,一个是图画描绘的故事,还有一个是文字和图画结合之后在人的脑海中重构的第三个故事。亲子阅读的过程就是创造第三个故事的过程。

孩子在一边看绘本的图画,一边听大人读文字的时候,图画和文字就会在孩子的脑海里融为一体,产生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故事世界,于是孩子看到了真正的绘本。这是大人在自己读绘本时难以产生的体验。


评论0

还可输入140个字